「个人成长:学习篇」好学精神不能少

好学精神不能少

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,必须具备争分夺秒的好学精神、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、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才能“修得正果”。否则,养成学习好习惯便成了一个口号,没有实在意义。

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好学精神,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判断、分析能力,为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。

孔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精神,也是一种好学的好习惯。人人都说:“学无止境”,因此在学习过程中,一定要培养好学的习惯。

古人说,学习是在磨炼一个人的性格,是完善自我、塑造自我的一个过程。古人曾经形象地将学习比作“书耕”,把写作比作“笔耕”,其意思是想告诉人们:学习要有不怕辛苦的顽强精神。谁都知道农民种田的艰辛与劳苦,无论天气多么炎热,不管农活多么繁重,为了收获庄稼,他们不辞辛苦地在农田里忙碌。其实,学习与干农活有着很多相似点,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过程中,要像朴实的农民一样,为了有所收获,坚定不移地付出努力。与此同时,古人还用“学海无涯苦作舟”的名言警句来告诫自己,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。

战国时期的苏秦因学问尚浅,外出游学狼狈而归。为了激励他奋发学习,一家人没有一人理他,因而苏秦立志要刻苦学习,改变固有的学习态度,每日以头悬梁锥刺骨的方式来警戒自己,终于身挂六国相印,合纵以抗秦,他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每个人效仿。

无独有偶,匡衡人穷志不穷,虽然家里生活十分拮据,可是读书精神仍然没有被贫寒的生活条件所束缚,为了学习,他不惜将自家墙壁打穿,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,最终以《诗经》而跻身于朝,官至司徒。

苏秦、匡衡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,是每个人的典范。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,具有这一好学精神的何止他们二人,每一位有所成就者,都是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理想的。在我国历史上,有无数位思想家、科学家、教育家等通过勤奋好学的精神,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,又有许多成功人士,为了探询无人问津的领域而付出了宝贵生命,他们的这种求知精神为自己赢得尊重的同时,也激励了后辈奋发图强。

学习本身是一件苦差事,需要具备顽强的刻苦精神。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,一直被世人尊封为圣人、贤哲。他之所以能受人尊敬是与他刻苦的学习精神分不开的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是这样评价孔子的:“孔子贫且贱。”而孔子自己也说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,是因为孔子年轻时的生活方式。他做过送葬的吹鼓手,也担任过几任小官,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。即便如此,孔子却凭借着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,成了一代名师,创出了大学问。孔子认为“君子”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。一个人的生死、富贵、命运可由天定,但道德修养、知识水平等还需靠个人努力。孔子说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意思是告诉人们,只有好学且不断深思的人,才能成为一名有学识、有才德的正人君子。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,没有“学而不厌”的好学精神是不行的。

一次,孔子对子路说:“子路,听说过六种德行有六种缺点吗?”子路说:“没有。”孔子说:“诚实而不好学习者,会被人利用;勇敢而不好学者,会捣乱闯祸;直率而不好学者,说话尖酸刻薄;仁德而不好学者,是愚蠢的;聪明而不好学者,弊病就是放荡;刚强而不好学者,是胆大妄为的。”

孔子认为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“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只要是自己不懂的问题,他便主动询问,不管对方的身份、地位有多高,学识、修养有多深,他都能以谦逊的态度向他人求教。他从不高看自己,也不会因自己的学识深广而贬低他人,或洋洋自得。他说:“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那么多的,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博学之士是因为勤于求学而至。”由此可见孔子对学习的态度。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,不懂装懂是不可取的,必须有“不耻下问”的学习精神。孔子正是靠这种精神才获得了丰富的学识,单单弟子就有三千名,有七十二位贤人跟他学习,其名声十分显赫。如果孔子没有积极向上的好学精神,没有勤奋求知的好习惯,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些美谈了。

圣人这顶高帽是不容易戴的,可孔子却戴得心安理得。因为他为中国古文化的整理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,而这些成果的由来与他的好学精神和非凡人格是分不开的。

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创造,它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人生,创造出幸福的生活。可是,学习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,它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努力,和顽强的学习精神,这样才会发挥其创造作用。因此,人们要培养自己的好学精神,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。

创业

「个人成长:学习篇」勤于学习,全方位提升自己

2022-8-30 13:40:28

创业

「个人成长:学习篇」向他人学习,取长补短

2022-8-30 13:41:54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