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志:心灵鸡汤式的说教为什么总能成功

励志:心灵鸡汤式的说教为什么总能成功

在当今网络时代,心灵鸡汤随处可见,占据着微博、公众号、自媒体、APP等众多传播平台。

据实而言,心灵鸡汤大都内容空洞,事例虚假,缺少专业知识,无法用于实践。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奉心灵鸡汤呢?
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心灵鸡汤的受众群体都有哪些特点。

第一类:缺乏资金和人脉的创业者,底层的工薪族。

第二类:物质条件充足,对精神财富有迫切需求的人。

这两类人泛指“不成功者”,要么在物质层面,要么在精神层面,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,而且长期处于失意状态。

北京大学一位教授针对这种现象说:“心灵鸡汤有这么巨大的市场,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贫乏,证明了大众心智的低下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人们太需要成功了,但他们没有时间积累、沉淀和领悟出某些适用于人生成长的道理,因此只能寄希望于那些现成的道理,尤其是由公认的权威人物总结出来的道理,以此来帮助自己答疑解惑,排忧解难。”

当人们感觉自己受到某些伤害时,就需要特定的内容来安抚自己的心灵,心灵鸡汤起到了这个作用。但是,阅读心灵鸡汤后,人们更有理由安于现状,而不是忍受痛苦、战胜磨难。

相信心灵鸡汤的人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,下次还会需要这样的安抚。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式的需要。

人们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自主思考、探寻生活的本质——人们懒得这么去做,而是直接寻求和相信“大家都在相信”的东西,这就是心灵鸡汤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。

精神安慰剂

在困顿或消极的状态下,人们会觉得心灵鸡汤异常美味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当你经历了一次如同殊死作战般的通宵加班,回家后筋疲力尽地躺在沙发上时,突然有人告诉你:“不要想什么工作了,好好睡上一觉,明天醒来,一切都会更好的!”是不是很受用?这就是心灵鸡汤的特点,它具有明显的精神安慰剂效果。

有个女生看到网络名人芙蓉姐姐成功减肥,一夜间变漂亮的事迹后,深受激励,马上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改成了“死了都要瘦”。此时,心灵安慰起到了作用。但几周之后,这个女生忍受不了减肥的痛苦,又像以前一样胡吃海喝起来。

可见,心灵鸡汤的安慰剂作用只能暂时奏效,并不能让人彻底做出改变。

喝下第一碗鸡汤时,人们觉得很新鲜,很有营养。但喝第二碗时,就会觉得有点油腻。喝第三晚时,甚至难以下咽。这符合边际递减效应,同时说明人的感动是有限的,励志大师们只能哄骗你一两次,不可能一直让你深陷其中。

认清真相,热爱世界

1.心灵鸡汤往往经过了刻意的包装

很多流行的心灵鸡汤,里面引用的故事既不全面,也不准确,纯属误导读者。比如非常流行的哈佛大学的故事——故事中说哈佛大学到了凌晨的4点钟还灯火通明,每个学生都在图书馆读书。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?文章中贴出来的照片不是哈佛大学的图书馆,而是某家工厂晚上加班的情景。

有人说:“我管它真假,只要能够激励我、改变我,让我成长就可以!”但他不知道的是,读到假的故事,即使再努力,你受到的鼓舞也是假的,因为它并不真实,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。人的成长是由意识层、思想层、行为层和习惯层由浅到深改变的,一个经过刻意包装的假故事不可能对人造成这么大的改变。

2.励志故事看多了,你会变得麻木不仁

本杰明·富兰克林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心灵鸡汤大全,叫《穷理查年鉴》,这本书在美国发行了数百万册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,在那么多的读者之中,没有产生第二个富兰克林。唯一能确定的是,富兰克林靠这本书赚到了数百万美元,出版商也大发其财。知易行难,这些励志故事能感动你,未必能加强你的行动力。相反,读得太多了,人们反而会变得麻木。

罗曼·罗兰说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那就是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,然后热爱它。”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,更没有什么药到病除的心灵鸡汤,保持理性,深刻自省,才是拯救自己于水火的捷径,勇于行动,热爱生活,才是让自己变明智的最好方法。

创业

励志:快速成功法则为什么有市场

2022-9-1 18:49:42

创业

励志:破解励志大师的洗脑模式

2022-9-1 18:52:50

搜索